广义的篆书,包括甲骨文及金文,此处的篆书特别指大篆及小篆。一般将秦以前的古文及籀文称之为“大篆”,而由秦李斯等整理规范出来的文字称之“小篆”。
隶书的出现,是为了因应日益繁复的文书处理。为适应快速书写的要求,秦狱吏程邈作出了这种方广字体,改变了篆书的结构,强调横平竖直、间架紧密。隶书的完善来自于两汉,并由此成为官方书体。越来越多的的研究表明,隶书是一种新的汉字辨识体系,并不是秦篆的逻辑化延伸。隶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,也更容易抒情。
楷书与隶书、草书很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,它并不是对隶书的改造,更可能是与其他诸体相互影响而发展,最迟在汉末至东晋,楷书已经较为成熟,到了隋唐,楷书已经成为规范的官方书体。楷书比隶书方正,没有太多的横向或纵向的纵逸,基本处于一个方框内,笔法也更为规范标准。历代楷书大师有东晋二王、唐欧阳询、褚遂良、颜真卿、柳公权,元赵孟頫等。
草书
广义上讲,草书是快写,潦草地写,篆书、隶书都可以写成草书的状态;狭义上讲,是指今草。草书名目相当多,如草篆、草隶、章草、小草、大草、狂草等,其结构省简、笔划连属,书写流畅迅速,有些不易识别;然而也由于有以上的特点,故有「书已尽而意不止、笔虽停而势不穷」之妙。在五种书体中,草书是最具艺术特质的。由于结构多变、书写节奏丰富,故作为艺术的天博体育官网登陆,草书最能够表达情感与审美诉求。历代善草书者,如东晋二王、唐代张旭、怀素,北宋黄庭坚、明祝允明、清王铎、傅山,近代于右任、现代的毛泽东、林散之、伍嘉陵等,均堪称草书大家,独树一格。
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,方不如隶书,圆不如篆书,换言之就是楷书的变体,因写起来像人行路,故称行书。一般认为行书起於东汉刘德升,至魏初钟繇稍变其异,二王造其极,行书乃大行於世。行书写起来既便于辨识又较为便捷。历代有名的行书作品多如恒河沙数,而尤以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为第一书迹。